美国的实用与艺术是什么?
我以我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来谈谈我对“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定义。 首先,这两个词是相对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因时代、地域和文化而异。其次,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对两个对立概念的界定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我的结论可能比较保守——在美国生活多年,我一直坚信并实践着孔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读书要学会怀疑,甚至要敢于批判(这看似违背了“实用主义”,但其实是“实用主义”的应有之意——强调实用就必然要对现有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质疑和验证)。
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两种能力:第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是质疑现有理论的能力。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拥有“实用主义精神”。 而具有上述两种能力的基础是你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个理论知识不一定非得是你亲自实践得来的,你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前提是这种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学习知识才是“实用主义”的基石。 而在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人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取(尤其是应试教育),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很多人即使学了知识也没有用到生活中去。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能够崇尚“实用主义”,而中国人总是崇尚“学以致用”呢? 这恐怕和美国人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有关。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文化带有强烈的“开放式”特征,因此美国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有着天然的“质疑一切”的精神(这也源于上文提到的美国人喜欢批判性思维)。正是因为如此,他们能很容易地实现知识的“实用转变”——因为知识本身不需要在他们心中“扎下深根”。
反观我国,我们的文化一直是“封闭型”的,我们很少能接受外来文化,更不用说像美国那样推崇“open mind”(我也认为这是一门学问,需要修炼才能做到).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容易“学死”,或者说难以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实用主义”精神。一个没有“实用主义”精神的人是很难具备“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