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几次移民潮?
说到新西移民潮,不得不说的一个词是“Kiwi”——这是一个只有在新西兰才能听到的词,指的就是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s) 。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很狭隘,但它的含义远远超越了民族主义或公民的意思。只要是在新西兰定居的人,都可以自称为KIWI。 在欧洲人发现新西兰之前,这里已经生活著2000多土著,他们被称为毛利人(Māori) 。18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陆续来到这个国家,他们主要是英国人、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在殖民地早期他们和毛利人的冲突不断。
后来为了争夺资源和土地,欧洲殖民者之间也爆发了内战。这些内战不仅严重损害了殖民地的经济,而且还让欧洲殖民者更加紧密的团结了起来。 随着欧美国际竞争的加剧,新西兰作为一个英联邦国家,开始了第一次移民浪潮。在这一时期有上百万的英国人迁往新西兰,他们主要来自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又有大批意大利人、中国人在殖民地政府鼓励下前来垦殖。
第二次移民浪潮始于二战后。战后英国经济的衰弱和新西兰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更多英国人前来定居。二战结束后不久,亚洲的战争阴云散去,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中重建了家园,也有大量的日本人来到这个大洋洲的国家寻求新的生活。 从7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3-5千的太平洋岛民经过漫长艰辛的海上旅程,最终抵达了这个距离最近的大洋洲岛屿。他们的船只是由旧船壳改造而成,条件极为恶劣。
到了80年代移民浪潮已经有增无减。1984年,执政党发起了一个叫“向前一步”的运动来欢迎新移民,并承诺将提供补贴住宅以解决住房问题。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为新西兰多元文化的现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新西兰历史上有两次大的移民潮。一次是在新西兰政府实行无条件接受移民的政策期间,即1947年到1975年间。新西兰政府在此期间为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敞开国门接收移民。许多欧洲国家、斐济岛、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居民纷纷涌向新西兰。特别是毛利人,大批从偏僻落后的岛屿涌向城市。1945年,新西兰总督诺克斯宣布,接受移民的数量每年将增加4%。当时有人预计,到1980年新西兰的居民将达到350万人,而1975年达到270万人。但在1975年后,由于经济发展放慢,加上国外石油、建材和食品涨价,新西兰不得不重新收紧移民政策。
从1976年起,新西兰规定接受移民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新西兰急需的技术人员。2、新西兰急需的技工和熟练工人。3、新西兰人的配偶和近亲,毛利人除外。在当年所接受的移民中,技术移民只占五分之一。在毛利人中,从1976年政府限制移民后,向城市的迁移也大为减少。据1971年-1976年调查,有15%的毛利人离开了所居住的城市。由于大量海外移民入籍,加上各民族间的通婚,1976年-1980年间,新西兰人口仍在增长,平均每年增长0.8%,净增长人口为2.1万人。其中一半是新西兰人,一半是外国人。外国人中,9500人是新入新西兰公民的外国人,只有500人是新移民。
在1992到1999年又掀起的一波移民潮,8年间共有15.6万人入境新西兰,而永久离境的只有5.5万人左右,造成新西兰人口骤增10万人,移民潮对新西兰的影响也逐渐凸现。虽然在人才紧缺的农业、林业及服务性行业,大量高素质移民的进入有较强的拉动作用,甚至对某些行业是雪中送炭,但对新西兰整体的经济发展来说,更多的移民选择进入首都惠灵顿、商业中心奥克兰以及南岛的花园城市克赖斯特彻奇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住房、就业及交通等方面压力增大,教育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在新西兰主要城市里,公立小学学位已出现短缺,一些年幼的移民子女入学已成难题。
新西兰历史上首次移民潮应该追溯到波里尼西亚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到13到16世纪之间对新西兰的开发。这些太平洋岛上的波里尼西亚土著人乘独木舟经过数天甚至数十天的艰难跋涉,从1000多公里外的库克群岛,甚至是2000多公里外的塔西提岛漂洋过海来到新西兰,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才形成后来的新西兰土著毛利种族。新西兰历史上第二次移民潮发生于19世纪中期。英国在把新西兰沦为殖民地之后大批输出本国人口移居新西兰。1850到1859年的10年里就向新西兰输出近7.5万名英国移民,并由此建立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机构,建立了农场和城镇,白人于是迅速成为新西兰的主体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