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遗产研究生研究啥?
日前,在“中国景观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尹鹏程指出,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趋势是对中华文化的破坏,“过去农村是垃圾筒,但现在不同了;过去城市是垃圾桶,但现在还不是垃圾筒,那就是未来我们城市将成为农村人的垃圾桶。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必须通过环境和环境艺术来进行。” 如何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环境艺术专业应该如何发展,环境艺术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应该研究什么,如何培养未来的环境艺术大师,这些问题也成为了本次论坛讨论的核心。
环境艺术重在过程
论坛上,尹鹏程强调,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环境艺术提供了很多“原材料”,环境艺术应该进行创造性的破坏,而不是毁灭性的破坏。而在破坏的过程中,要有“匠心”,要用心去破坏,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孟建民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处在一个艰难的过渡时期,必须要考虑历史的传承与未来的发展。德国魏玛艺术学院院长卡尔·霍夫曼则以德中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实践经验,呼吁中国应该注重历史的文脉,城市的发展不能靠大拆大建,而要加强历史城市的连续性。
尹鹏程指出,中国的环境美术教育,90%以上侧重手工艺技能的培养,而国外环境艺术是侧重环境设计的研究,他特别强调环境艺术过程的重要,而非结果,“如果是20年前,我也许会鼓励大家做盆景,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下,我会告诉大家我更愿意看到原始的树林被保护下来。”
研究生应注重调研
针对环境艺术专业本科和硕士生的培养,尹鹏程建议应该更加注重理念的学习和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一些境外的学习和实践。他的学生陈灏曾在德国访问一年,对德中两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景区开发进行了对比,这次访德经历,让他看到了中国环境艺术研究领域的不足,并鼓励他日后在研究生阶段要着重对中国环境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而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未来的发展,孟建民认为应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保护好自然环境,才是环境艺术最终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