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历史多久?
14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新加坡河附近,18世纪成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贸易站。 19世纪初,英国在马来亚一带的殖民活动逐渐拓展到新加坡。1824年,英属马来亚成立,隶属于英帝国印度殖民地管理。 新加坡被并入马来亚之前,原为马来亚苏丹国马六甲州的直辖领。当地人口大部分是穆斯林,说马来语。由于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新加坡在文化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官方语言和书面语皆为英语;同时作为亚洲通往世界的门户,也吸收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和移民。因此当地居民多使用英文和华语这两种国际通用语交流。
1830年代起,大批华人前往新加坡寻找工作机会,主要是做茶和锡的生意,以及筑堤、造桥等基础建设。到了1850年代,中国新移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人,成为社会的主力族群。他们带来了家乡的方言和中华文化,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一个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的开放社会。 在19世纪中叶,新加坡先后出现了第一批华侨学校和新式学堂,采用西方教育体制,教授中文和英文学术。这些学校为社会输送了第一代受西方式教育的华人青年,其中不少都在日后对新加坡的民族独立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20世纪初,由于橡胶产业的兴起,大量华人移入垦种胶园,形成了今天新加坡华人绝大多数信仰佛教或道教,讲华语(方言)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浪潮在大英帝国席卷,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1945年8月,驻新英军向日本投降,日本战败,二战结束。9月,马来亚人民武装起义,宣告成立马来亚共和国,并驱逐英籍官员,英国被迫同意释放政治犯及撤销监禁,并承认马来亚人民武装力量。10月,苏方派代表赴吉隆坡举行谈判。经过协商,双方于12月8日签订《英马协定》,规定英国承认马来亚和马国人民享有完全的政治自由,并在马来亚实行自治,苏方则承诺停止敌对行动,维持领土完整。